要如何解读李商隐的《无题》呢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的诗人,其中这首《无题》是他众多名作中的一首。从它的平仄入手,对于诗来说,它的平仄限制是十分重要的。唐宋时期的四声与普通话的四声是存在差异的,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第四声为仄;唐宋时期的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上声为平,去声、入声为仄。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它的句式特点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每首八句,两句为一联;每句七字,两句一韵,颔联和颈联用对仗。他压的是平声韵、偶句用韵、一韵到底,分别为“残”、“干”、“寒”、“看”这里需注意的是,“为探看”三字的“异读”,“为”是去声,“探”也是去声,而“看”是平声。在对仗方面,这首诗的对偶及其精妙,颔联中“春蚕”对“蜡炬”,“丝”对“泪”,名词对名词,“尽”对“干”,动词对动词。腹联中“晓”对“夜”,“云鬓改”对“月光寒”。这两联中不但实词对得工,虚词如“方”对“始”,“但”对“应”也很自然、精巧。
这样工整自然的对仗形式以及恰到好处的用韵,增强了诗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尤其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复词重言手法的运用,更加使得诗的节奏回环往复,使人读之琅琅上口且意味深长。
主题是文学作品从各方面显示出来的意义核心,抓住了主题,我们也就理解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李商隐的诗歌多给人一种朦胧美,在诗歌中诗人的情感走向委婉迂曲,这种含蓄婉约的朦胧美给读者带来的第一感觉便是主题的模糊不清,通常无法真正的揣测出他想表达的真正情愫。
通常我们分析作品的主题,尤其是诗歌及古文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翻译这个作品,从它的语义下手。无题的语义大致如下:见面非常难得呀别离就更加难分,暮春时节东风软弱百花凋残。那春蚕到死情丝才吐尽,蜡炬烧成灰蜡液才流干;想她清晨对镜感叹年华易逝,夜里独自吟诗月光多么清寒;她的住所离我不是很遥远吧,愿青鸟传我书信勾通情感。
在了解它的语义后,通读之,我们会发现,它写的是一对恋人离别后,男子对离别的感受以及对女方的思念,在这样恋而不得的情思中,表达出男女主人公之间无尽的相思之情、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恋人的爱至死不休的态度。
在传达这种情思的过程中,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营造离别时凄婉哀怨的意境,用春蚕之死,比一对恋人的相思,绵绵不断的蚕丝正是诗人情思的象征;而燃烧中滴下的蜡泪象征着诗人忠于爱情的泪水,委婉含蓄而有颇具内涵,“丝”和“思”的谐音运用让人拍手叫绝。“百花”、“春蚕”、“蜡炬”、“青鸟”等意象组合,诗人移情于景同时又借景抒情,通过暗示隐喻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诗人凄迷哀怨的情感。
如“百花残”暗示诗中主人公的爱情已如春的消逝,如百花凋残,不可复返;“蓬山”、“青鸟”这类虚无飘渺、充满诡奇色彩的意象的选取,尤其是把传达爱的希望寄托于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有的青鸟身上,更可以确定此情的不可得。自欺欺人的抱有无限的希望,愈加凸显出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苦涩心情。
这首诗,熔铸的是一种痛苦而又缠绵、失望又执着、痛并快乐着的感情。细细品味李商隐的这首《无题》,从它的格律、语义、意境、修辞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或者说深厚的文学底蕴,是他创作的坚实后盾,只有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后人对其无止境的探索。
同时也给我们一种启发:作品只有在经过细读,通过对它的内部结构的细致分析,它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以及它在语法、语义、格调、意境、隐喻等方面显示出的诗人对其作品的精雕细琢才愈发显得动人且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多重随机标签